国家陶瓷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陶瓷缺陷——详细解读坯体产生粘疤、缺釉的十二种原因

    时间:2018-05-10 16:12:28    点击量:1134

      粘 疤:

      粘疤有以下几种:

      1、揩脚粘疤:指脚时,未将釉干净,通过烧成,脚上与饼子粘接而造成的缺陷。

      2、烧成粘疤:成品烧过了火,造成底脚边缘与饼子粘接而造成的缺陷。

      3、压饼粘疤:烧成中成品未烧过火,但由于饼子上有杂质,或饼上少涂了铝粉,烧成后,成品底脚边缘与饼子粘接形成的缺陷。

      注:厘钵高矮规格不合,或因饼子垫灰太少和装坯下马,造成坯体局部粘在钵子上(俗称粘钵),属装坯负责任。

      缺 釉:

      注:成瓷分析中满弦、腊不匀、瓮气等缺陷都按缺釉处理。

      1、沾釉满弦(俗称金边):沾釉时未将釉沾到边口,引起成品口外无釉的缺陷。

      2、腊不匀:挖坯后在产品足下所粘的腊,如果不匀,造成成品足下周围局部的缺釉。

      3、瓮气:一般是在底部,这是由于沾釉时,下坯太平(操作不当),未排出空气,造成底部局部无釉,呈园点状。

      4、压釉:多产生在杯、壶,咀办与身之间和其他产品底脚棱角处局部的缺釉(似裂纹)。

      5、壶咀里未上到釉,造成壶咀里缺釉。

      6、拉水缺釉:拉水时不慎将水满进坯体里边造成缺釉。

      7、荡釉缺釉:杯壶产品荡釉时,踩球踩轻了,致使产品内釉未荡满,而造成局部缺釉。

      8、取釉缺釉:同坯时不慎,手指碰掉产品上的釉,或取脚过猛,造成底足周围局部缺釉。

      9、揩脚缺釉:沾釉后未等坯在海棉上干,就拿到皮带上去,因此积釉在底足周围,揩时猛一拿坯或揩脚过猛,都会造成局部缺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