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中国瓷器釉色大全(二) |
时间:2021-01-25 15:40:55 点击量:2309 |
柒| 绿 釉
以铜为着色剂,铅化合物作为基本助融剂烧制的传统釉色。我国在汉代就已用铜作着色剂烧铅绿釉,宋时瓷器上的绿釉已较普遍。但是,在明代孔雀绿烧成熟以前,所有的绿釉都呈深暗青绿色,没有达到亮翠的程度。所以,成功的绿釉都是明清时期的产品。如高温绿釉中的郎窑绿,苹果绿,低温绿釉中的孔雀绿、瓜皮绿和秋葵绿等。 瓜 皮 绿 釉
一种低温铜釉。因色泽绿如西瓜皮,故名。在涩胎上施釉,于低温中二次烧成。出现于明代中期,至清康熙时有较大发展。康熙瓜皮绿有深浅二色。深者浓绿,无纹片,多用在一色釉的瓶、罐、盘、碗、洗上;浅者如嫩黄瓜色,常用来装饰高约六七寸、式样精巧的细颈瓶。彩瓷图案中的山石、树木、枝叶,也常用瓜皮绿涂染。孔 雀 绿 釉
亦称'法翠',也叫翡翠釉或吉翠釉。釉色有深浅二种,深者色葱翠,釉内有细碎片纹,而且衬有酱白釉底,釉色鲜明艳丽;前者主要在彩釉中配合使用,如茄皮紫等釉器,常加上孔雀绿。若将孔雀绿敷盖于青花上,则青花色调变黑,颇有宋代磁州窑孔雀绿黑花的效果。孔雀绿是一种以铜为着色剂的低温色釉,宋、元时期的民窑创烧,最早见于宋代磁州窑。明成化时,景德镇开始在瓷器上摩烧单一的孔雀绿釉。其烧造方法有两种:一是以素胎直接挂釉烧制,釉面易开片剥落;一是在白釉器上罩釉烧成,釉面剥落者少。郎 窑 绿 釉 清康熙时郎窑烧制的高温绿釉。有的呈色浅翠,有玻璃光泽;有的微绿而泛五色光、满布极细纹片,色泽莹澈,叫'苍蝇翅'。据传当时郎窑绿比郎窑红贵重十倍。松 石 绿 釉 清雍正时期创烧的绿釉新品种。其呈色为淡黄色中微微发绿,与绿松石色泽相似,故名'松石绿'。淡 绿 釉 随着康熙时画珐琅料从欧洲的传入而产生的一种绿釉。
捌|红 釉
红釉的出现可以追溯到北宋初年,但真正纯正、稳定的红釉是明初创烧的鲜红;到嘉靖时,又创烧了以铁为呈色剂的矾红;宣德时烧制出了祭红。鲜红为高温色釉,矾红为低温色釉。
红釉的种类很多,除鲜红外,深者有宝石红,朱红、鸡血红、积红、抹红等;抹红带黄色的又叫杏子衫,微黄的又叫珊瑚釉,此外还有桔红和枣红;淡的一般称粉红,带灰色的叫豇豆红,灰而又暗的叫乳鼠皮;胭脂红也是粉红的一种。粉红中最艳丽的叫作美人醉。
鲜 红 釉 明代永乐时景德镇窑创造成功色调纯正的鲜红釉。色泽鲜艳、匀润。在此之前,陶瓷领域还没有一件色泽纯正的红釉瓷器。永乐鲜红釉的烧制成功,是明代景德镇陶瓷工人的一项重大贡献。
郎 窑 红 釉
是中国名贵铜红釉中色彩最鲜艳的一种,它的特点是:色彩绚丽,红艳鲜明,且具有一种强烈的玻璃光泽。由于釉汁厚,在高温下产生流淌,所以成品的郎红往往于口沿露出白胎,呈现出旋状白线,俗称'灯草边'。郎窑红底部边缘釉汁流垂凝聚,近于黑红色。为了流釉不过底足,工匠用刮刀在圈足外侧刮出一个二层台,阻挡流釉淌下来,这是郎窑红瓷器制作过程中一个独特的技法,世有'脱口垂足郎不流'之称。
豇 豆 红 釉
属高温釉,是清朝康熙时铜红釉名贵品种之一。因其色调淡雅宜人,以不均匀的粉红色、犹如红豇豆一般、造型轻灵秀美而得名。呈色变化较多,粉红色中略带灰色的称'豇豆红釉',灰而色暗的称'乳鼠皮釉',粉红中有绿点的称'苔点绿釉',带红块的称'孩儿脸釉'等。
霁 红 釉
又称鲜红釉、宝石红釉、霁红釉、积红釉、醉红釉。创烧于明代早期永乐时年间,具有不流釉、不脱口、不开片,无棕眼、无黑点、无色斑的特征。其釉色殷殷如初凝之鲜血,夺目而不落艳丽、浓郁而不失润泽,深沉华贵,莹润匀净,宝光内蕴,娇嫩灵动,有着红宝石般的光泽,可谓色之极致、动人心弦。因此被誉为'红中翘楚'。
珊 瑚 红 釉
珊瑚红也是一种低温铁红釉,始于康熙,盛于雍、乾两朝。它是将红釉吹在白釉之上,烧成后釉色均匀、光润,能与天然珊瑚媲美,故名'珊瑚红'。雍正时釉色闪黄,乾隆时则颜色深而釉层厚。在康、雍两朝,珊瑚红曾用作底色,上面绘以五彩或粉彩,器物的造型、制作、彩绘都极为精细 。乾隆时多在珊瑚红上描金,或用它来装饰器耳。但仍以珊瑚红器物为贵。
金 红 釉
金红釉是在康熙时期从西方传入中国,因此也叫洋红,它是以金为着色剂的低温粉红釉。金红釉首先在康熙年间的珐琅彩瓷上使用,此后雍正、乾隆两朝金红釉成为名贵色釉而被广泛使用。根据呈色的浓淡,金红釉又可分成胭脂红、胭脂水、粉红釉等。
玖| 蓝 釉
蓝釉以氧化钴为呈色剂,最早见于唐三彩,宋代钧窑以天蓝釉为主色调,元代景德镇烧成了高温蓝釉瓷、明清时又烧成了霁蓝、洒蓝、天蓝孔雀蓝等蓝色釉瓷。
霁 蓝 釉 明代的蓝釉也称霁蓝、积蓝、宝石蓝、霁青等等,是一种含氧化钴2%左右的高温石灰碱釉,色调深沉稳定。清代霁蓝釉从顺治开始各朝都有烧造,技术水平稳定高超。
洒 蓝 釉
明代宣德时期景德镇窑首创,亦称青金蓝、雪花蓝、盖雪蓝等。也是一种氧化钴为着色剂的高温色釉,其蓝色中夹杂着白色小斑点,分布自然,犹如片片雪花飘落在蓝地上,外观效果极似天然青金石的色泽,故名。明代洒蓝釉器物较少,清康熙之后得到发展,质量和产量均有提高。雍正时期的洒蓝釉多模仿天然青金石的色泽,釉面有较浓重的青褐色,也有称之为“鬼脸青”的。至此之后洒蓝釉较少生产。
回 青 釉 明代嘉靖、万历景德镇窑创烧的高温钴蓝釉,所用青料是当时特有的进口回青。呈色不如霁蓝釉那样浓重,而是浅淡的蓝色,有的则蓝中泛灰。嘉靖以后回青釉瓷器明显减少。
天 蓝 釉
清代康熙时期景德镇窑创烧的高温颜色釉,釉中氧化钴的含量不到1%,其色浅淡,浑然一色,似天空之蔚蓝而得名。天蓝釉色调淡雅匀净,令人赏心悦目,可与康熙时期豇豆红釉媲美,常作文房等小器的釉色。康熙之后各朝多有生产,不过颜色都不如康熙时期浅淡风雅,雍正、乾隆时期的天蓝釉颜色也存在较大差别。
孔 雀 蓝 釉 一种以氧化钴为呈色剂的低温色釉,釉层清澈透明,色如孔雀羽毛上的蓝色,故名。其釉色蓝若宝石,晶莹润泽,釉表有极细微的鱼子纹。有一部分孔雀蓝釉器可能属于以氧化铜为呈色剂的孔雀绿釉器中颜色偏蓝的一种。与孔雀绿釉相比,数量较少。
拾| 紫 釉 亦称“茄皮紫釉”,因施釉多用浇釉法,也称“浇紫釉”。主要着色元素为锰,唐三彩中即有紫釉出现,景德镇窑的紫釉瓷始烧于明代弘治时期。由于配料和窑火气氛变化有别,紫釉呈色亦不同,有深、浅茄皮紫、葡萄紫、玫瑰紫等色。淡茄皮紫似未熟的茄皮,呈淡紫色;深茄皮紫较为多见,呈熟透茄皮之黑紫色。
拾壹| 金 釉 清代康熙时期创新品种,是在白釉瓷器上涂抹调和好的金粉或银粉、经低温烧成后,呈现出类似纯金、纯银那样富丽的效果。
拾贰| 钧釉与窑变釉
宋代钧窑创烧的高温颜色釉,呈色有月白、天青、天蓝及玫瑰紫、海棠红等。宋代钧釉基本釉色是各种浓淡不一的蓝色乳光釉,较深的称天蓝,较淡称天青,比天青更淡的称月白。因在烧制过程中釉料掺入的铜被氧化常出现红紫色斑块,釉色呈现出青中泛红、红中泛紫的艺术效果。景德镇窑明代仿钧只有宣德一朝,数量很少,仅追求釉色,不模仿造型。清雍正朝唐英督造御窑时,真正开始对钧窑瓷器进行潜心仿制并取得重要成果,唐英在仿古瓷方面以仿钧釉成就最高。 窑变釉是窑内变化所得。瓷器在窑内烧成时,由于釉中含有多种呈色元素,经氧化、还原作用,出窑后即出现意想不到的艺术效果,其出自偶然又色彩缤纷特别,也称之为“花釉”或“窑变花釉”。窑变花釉早在唐代之前青釉瓷器上就偶有窑变现象,唐代鲁山窑的黑釉花斑瓷,称“花瓷”;宋代钧窑生产的瓷器红、蓝、灰白互相交织,形成千姿百态的釉色分布。清代已把窑变釉作为一种颜色釉专门生产。
拾叁| 炉钧釉 低温炉中烧成的钧釉,实际上是清代雍正时期景德镇窑一种仿宜钧的产品(宜钧,宜兴仿钧釉的产品,有天青、天蓝、芸豆、月白等品种,釉层较厚,开片细密,不甚透明,氧化气氛烧成。盛于明清),可分为素、荤两种,素者不见红点,荤者有红点。雍正时期炉钧釉泛有圈状红点,其红色并不鲜艳,红中泛紫,似刚成熟的高粱穗色,因此常称之为“高粱红”。 瓷器的釉色是一个极为庞大复杂的体系,每种釉色都经过了历朝历代的变化发展,而同一时期、甚至同一窑炉生产的釉色可能都存在一定程度的差异,它的面貌决不是单一和稳定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