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中国瓷器釉色大全(一) |
时间:2021-01-12 08:25:52 点击量:2964 |
“釉色”是如何形成的?我们通过什么标准来分辨釉色呢?釉是覆盖在陶瓷制品表面的无色或有色的玻璃质薄层。不同的釉有不同的颜色,釉的颜色就称为釉色 。瓷器的釉彩开始比较单一,随着瓷业的发展与科技进步,由开始的一种釉彩的素瓷发展到多种釉彩的彩瓷,详细区分名称很多。壹| 青 釉
青釉是瓷器最早的颜色釉。所谓'青釉',颜色并不是纯粹的青,多为青中泛黄、泛灰或者泛绿。有:月白、天青、粉青、梅子青、豆青、豆绿、翠青等20多种派生的青釉颜色。青釉成熟于康熙,经过雍正的发展,在乾隆年间达到精致,应该说这一时期的青釉瓷的稍早技术已经达到了历史最高峰。青釉特点为釉色古雅、沉稳,釉面均匀、滋润,釉质坚致、细腻。
粉 青 釉 略带乳浊性的一种青釉。龙泉窑首创,宋官窑和以后的景德镇窑均有成功作品。粉青釉釉色青绿淡雅,釉面光泽柔和,达到类玉的效果,为青釉中最佳色调之一。属石灰碱釉的一种,以铁的氧化物为主要呈色剂,还有少量的锰和钛。
梅 子 青 釉 南宋龙泉窑创烧的一种著名青釉品种。釉色浓翠莹润,如青梅色泽,故而得名。梅子青釉与粉青釉同被誉为'青瓷釉色与质地之美的顶峰'。色调可同翡翠媲美。含铁量、烧成温度和玻璃化程度比粉青釉高。
豆 青 釉 青釉派生釉色之一,起源于宋代的龙泉窑。豆青和东青原属一类,以后才各具特色。明以前微近黄色,至清代纯近绿色。其釉色为青中泛黄,釉面光泽比粉青、梅子青弱。
翠 青 釉 明永乐时所创。因釉色青嫩如翠竹,故名。釉面色泽光润,垂釉处突出,玻璃质感强,釉中有密集小气泡。永乐翠青釉因釉汁垂流,器物肩部色泽淡雅,下部浓重。
天 青 釉
又名“雨过天青”,是一种幽淡隽永的高温兰色釉,我国古代陶书描写的青如天,明如镜,正是这种釉色特点的形容。有钧窑天青,始于宋,呈淡蓝色,釉层厚而不透明,以铁的化合物为着色剂;另有宋汝窑天青,是一种淡淡的天青色,色调较稳定,多数釉面无光泽。还有景德镇窑天青,始于清康熙,呈淡灰蓝色,釉薄而坚,莹润光洁,以钴的化合物为着色剂。
贰| 青 白 釉
俗称影青釉,是一种釉色介于青白二者之间,青中有白和白中显青瓷器的专门称谓。是北宋年间由景德镇当地工匠制作的。许之衡《饮流斋说瓷》:“影青固甚薄之瓷也,乃有瓷质颇厚仅能一面影出青色雕花者,此则名为隐青。”综上所述,青白釉称呼有:影青,也有叫:映青、罩青、隐青的。
叁| 白 釉
瓷器釉料中的含铁量降低到0.75%以下,施于洁白的瓷胎上,入窑经高温烧制,就会出现白釉。严格地说,白釉是一种无色透明釉,而不是白色的釉 。唐、五代时期,白瓷在北方有很大的发展,增加釉面白度的措施由施化妆土改为选用高质量原料,提升了釉面光洁度接近高级细瓷标准。代表宋代白瓷最高水平的定窑,白瓷烧制技术达到完全成熟的程度,釉色透明莹亮为釉下彩和釉上彩瓷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卵 白 釉
又称“枢府釉”,是元代景德镇新创的一种颜色釉。它与同时期的青花一样,是元代瓷器最高水平的标志。
元卵白釉瓷的胎采用高岭土加瓷土的“二元配方”法,增加胎土中氧化铝的含量,既提高烧成温度,又得到大件瓷器在高温中不变形的效果,保证了质量。卵白釉窑器上常书“枢”、“府”两字,故又称“枢府瓷”。亦有在器物上书“太禧”或“福禄”字样或没有字铭的。由于这类瓷器制作精细,又有官府名称,加之所印云龙纹饰均为五爪龙,被后人认为是元代官窑的产品。
甜 白 釉
甜白是永乐窑创烧的一种白釉。由于永乐白白瓷制品中许多都薄到半脱胎的程度,能够光照见影。在釉暗花刻纹的薄胎器面上,施以温润如玉的白釉,便给人以一种'甜'的感受,故名'甜白'。甜白釉釉极莹润,能照见人影,比枢府窑卵白釉有更加明显的乳浊感,给人以温柔甜净之感,所以又称'葱根白',素有'白如凝脂,素犹积雪'之誉。
肆| 酱 釉
又称'柿色釉,紫金釉',是一种以铁为呈色剂的高温色釉,其釉料中含氧化铁和氧化亚铁的总量较高,达5%以上。酱釉的出现始创于北宋的北方窑口,如定窑、耀州窑等窑场中均有烧造,以定窑酱釉最著名。明曹昭《格古要论》中'有紫定色紫,有黑定色黑如漆,土具白,其价高于白定'的论述。所谓紫定并非紫色,其釉呈棕红色,实际上与今天芝麻酱色调相近的釉,故而得名。
伍| 黑 釉
釉面呈黑色或黑褐色。黑釉主要呈色剂为氧化铁及少量或微量的锰、钴、铜、铬等氧化着色剂。黑釉釉料为石灰釉和石灰碱釉两大类。
黑釉瓷器出现于东汉中、晚期,但当时的釉色为深褐绿色乃至黑色,釉层也薄厚不均,常有蜡泪痕,并在器表的底凹处聚集着很厚的釉层。
乌 金 釉
始于明代成化年间而以清康熙朝作品为代表。以后衍为古铜、墨褐和铁棕等。料地有纯黑与黑地彩两种:纯黑为一色;黑地彩即在黑地上施彩绘,以黄、绿和紫三色为多。系景德镇瓷工利用含铁量达13.4%的乌金土制釉而烧出的一种光润透亮、色黑如漆的纯正黑釉。乌金釉是黑釉中最莹亮的一种。早期烧制黑釉最成功的首推东晋时期浙江德清窑,所烧黑釉釉面滋润、光亮,色黑如漆,可与漆器媲美。唐代黑釉较为盛行,宋代则是黑釉的高峰时期。明、清时期御器厂所烧黑釉器做工精细,多在纯净的黑釉上施以各种低温色彩,黑釉则成为各种美丽颜色的衬托。
陆| 黄 釉
黄釉是以适量的铁为着色剂,在氧化焰中烧成,也称铁黄,有高温与低温之分。
早出现于唐代,当时安徽淮南寿州窑、河南密县窑等都烧黄釉。但正色黄釉,还是汝窑的高温黄釉——茶叶末釉。明代的黄釉有新的发展,洪武时的老僧衣即茶叶末的衍化;始于宣德的浇黄,更是明代杰出的黄釉;嘉靖以后,又有鱼子黄、鸡油黄等。入清后有康熙的淡黄,以及其后的菜尾、鼻烟、金酱等。
▶低 温 黄 釉
娇 黄 釉 因用浇釉法施釉,故名。明宣德时创烧,盛于弘治、正德时期。烧成温度850-900℃之间,稳定性比其它低温釉要高。透明度较高,使刻在胎上的图案花纹能透过釉层显现出来。嘉靖后,衍为'鱼子黄釉',以后愈淡,清康熙时衍为淡黄,又名'蛋黄釉'。
淡 黄 釉
淡黄釉瓷器创烧于雍正时期,其着色剂为氧化锑,由于其釉色比以氧化铁为着色剂的传统浇黄釉浅淡,故名'淡黄釉'。又因其釉色淡雅似蛋黄色,故又称'蛋黄釉'。雍正十三年(1735年)督陶官唐英撰写的《陶成纪事》中称之为'西洋黄'。雍正淡黄釉瓷器的造型多为小件的瓶、盘、碗、杯、碟等,小巧的形体配以淡雅的釉色,颇显俊秀典雅。
▶高 温 黄 釉
米 色 釉
亦称“米黄釉”,一种以氧化铁为着色剂的高温黄釉,呈色淡雅,黄中泛白,极似小米之颜色,故名。景德镇窑生产米黄釉始于宋代,深者黄中微泛红,浅者黄中泛白。清代景德镇窑生产米色釉始于康熙时期,以后各代亦有烧造,而以雍正时期最多且质量最好。
茶 叶 末 釉
茶叶末釉是我国古代铁结晶釉中重要的品种之一,属高温黄釉,经高温还原焰烧成。
茶叶末釉起源于唐代黑釉,当时的耀州窑曾大量烧制,唐宋时期,山西浑源窑和北方地区一些烧黑釉的窑场也有烧造。而清代景德镇仿烧则十分成功,一跃成为名贵的色釉品种。传世品中,以雍正和乾隆时期产品为多见,雍正茶叶末釉偏黄的居多,乾隆茶叶末釉则偏绿的居多。釉面呈失透状,釉色黄绿掺杂似茶叶细末,绿者称茶,黄者称末,古朴清丽,耐人寻味。深沉凝重,极具古意。
|
|